襟带巴连蜀,封疆楚接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洁的十个字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地理画卷,像用无人机航拍一样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战略要地。

前一句"襟带巴连蜀"像拉开地图:用衣襟和腰带的比喻,生动描绘出巴地(今重庆一带)像衣服纽带般连接着蜀地(四川盆地),凸显两地山水相连的亲密关系,仿佛能看见长江三峡的险峻水道如何将两地紧密串联。

后一句"封疆楚接吴"切换镜头:楚地(两湖地区)和吴地(江浙一带)的疆界相互接壤,让人联想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古代两大文化区域如何隔江相望又血脉相通。一个"接"字让读者仿佛看到武昌的黄鹤楼与扬州的瘦西湖在历史长河中的遥遥呼应。

全诗妙在将地理名词拟人化——"巴蜀"像兄弟勾肩搭背,"楚吴"如邻居隔墙而居。不写具体山水却让人脑补出长江流域的壮阔,不提军事政治却暗含"得此地者得天下"的战略价值。就像现代人用"京津冀""长三角"这样的简称来传递丰富信息,诗人用两组地名碰撞,迸发出超越文字本身的历史厚重感。

黄夷简

(935—1011)字明举,福州(今属福建)人。仕吴越,初为明州判官。开宝初,奉命使宋,宋太祖请其传语劝钱俶纳土。归语钱俶后,即称疾归安溪别墅。钱俶纳土后,仍为其从官。钱俶卒,历官考功员外郎、都官郎中、光禄少卿、秘书少监等职。《宋史》有传。《玉壶清话》卷一收其入宋前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