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丁亥冬,湖帆寄示送遐庵南归词,兼及遐庵和作,动余悽感,爰亦继声(一九四七年)
耿衰镫。
粉墙摇影,思量怎遣多情。
听空外、征鸿嘹唳,牖间枯柳萧骚,夜深露零。
凭谁参證无生。
廿载芳期长负,百年流电堪惊。
待检点、飘浮聚沤身世,庾郎愁赋,泪绡偷揾,翻看蜃气楼台总幻,槐柯封域犹争。
叩禅扃。
沉沉睡眸乍醒。
粉墙摇影,思量怎遣多情。
听空外、征鸿嘹唳,牖间枯柳萧骚,夜深露零。
凭谁参證无生。
廿载芳期长负,百年流电堪惊。
待检点、飘浮聚沤身世,庾郎愁赋,泪绡偷揾,翻看蜃气楼台总幻,槐柯封域犹争。
叩禅扃。
沉沉睡眸乍醒。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于1947年冬天,作者通过深夜独处的场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上阕(前半部分)描绘了一个凄清的冬夜场景:昏暗的灯光在粉墙上摇曳,窗外传来大雁的哀鸣和枯柳的沙沙声,夜露渐渐凝结。这些景物烘托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境。"思量怎遣多情"一句,道出了难以排遣的复杂情绪。
下阕(后半部分)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廿载芳期长负"说二十年美好时光白白流逝,"百年流电堪惊"感叹人生如闪电般短暂。作者用"飘浮聚沤"(水上的泡沫)比喻虚幻的人生,提到庾信写愁赋的典故,暗示自己也在用文字抒发忧愁。
最后几句用"蜃气楼台"(海市蜃楼)和"槐柯封域"(南柯一梦的典故)两个意象,强调人世争名逐利的虚幻。结尾"叩禅扃"(敲打禅门)和"睡眸乍醒",暗示作者试图通过参禅来超脱,但终究难以真正看破红尘。
全词以冬夜为背景,将眼前景物与人生感悟交织,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虚幻的怅惘,以及在佛法中寻求解脱的愿望。语言优美含蓄,用典自然,展现了传统文人面对世事变迁时的典型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