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宜山居士"的老诗人,晚年住在南湖边的小房子里。他自嘲是个"诗痴",一辈子都沉迷写诗。
后两句最有意思:他说自己死后住的"小房子"(丙舍指简陋的居所)可能没有子孙来祭拜,但这反而好,因为这样就没人会把他坟头的松柏树卖掉换钱了。这里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两种态度:
1. 对世俗看淡:不指望儿孙满堂的世俗圆满
2. 对身后事豁达:连坟墓上的树会不会被卖都想到了,但完全不在意
全诗妙在把严肃的生死话题说得轻松诙谐,一个洒脱风趣的老文人形象跃然纸上。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活着写诗很快乐,死后怎样都无所谓"的豁达心态,展现了古代文人特有的生死观。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