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溪楼

花溪老子昔喜花,红云紫霞香满家。
竹溪逸士昔爱竹,翠霭苍烟阴绕屋。
羌兹伟人临溪楼,唐相之裔来溪头。
奄有花竹著楼所,日与溪山作宾主。
手抉银汉地上流,仰送飞鸿俯盟鸥。
沧浪濯缨尘化雪,清泉烹茶团碎月。
曾似元龙意气豪,湖海偃卧百尺高。
又似仲宣销忧赋,客居江左非吾土。
不如祝翁画栏前,梯身此楼近青天。
湔心此溪赴沧海,楼名溪声可千载。

现代解析

这首《临溪楼》用生动的画面和典故,展现了一位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一、自然与人的完美融合
前八句像一组镜头切换:先拍"花溪老子"的红花满屋,再切到"竹溪逸士"的翠竹绕房,最后聚焦主人公——他把花、竹、溪水、山色全装进了小楼,每天和山水称兄道弟。这里用"红云紫霞""翠霭苍烟"等浓墨重彩的词语,把自然景物变成了有生命的邻居。

二、诗意生活的细节
中间八句是特写镜头:主人公用手舀起银河般的溪水("手抉银汉"),仰头看大雁飞过,低头与白鸥交友。用溪水洗头能洗去烦恼("尘化雪"),用清泉煮茶能让月光在茶碗里碎成星光。这里把日常小事写得像神仙法术,特别"沧浪濯缨"化用《楚辞》的典故,暗示超脱世俗。

三、人生境界的对比
最后六句用两位历史人物作反衬:陈元龙(三国名士)的豪气干云,王粲(建安诗人)的怀乡忧闷,都比不上主人公在小楼看溪水流向大海的豁达。最妙的是结尾——楼会老去,但溪水的声音永远年轻,暗喻人应该像自然一样保持流动的生命力。

全诗就像一部自然纪录片+哲理动画片:看花开花落是享受当下,听溪水奔流是感悟永恒。作者用"红云""碎月"这些鲜活的比喻,把抽象的人生智慧炖成了一锅山水田园汤,喝下去既解渴又回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