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画僧法传(雪庵禅师从瑾之弟子)

问讯雪庵今何如,子来搔首更踟蹰。
时于戏墨窥禅悦,尚想家传及绪馀。
曾点尔各言尔志,陶潜吾亦爱吾庐。
谁人解写二归意,欲放风帆还掺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叫法传的僧人画家(他是雪庵禅师的徒弟)。诗人用轻松家常的语气,表达了对禅意与艺术融合的欣赏。

前四句像在唠嗑:先问候法传的师父雪庵禅师近况,接着说每次看到法传的写意画作("戏墨"),都能感受到禅修的愉悦,还能看出他继承了师父的艺术精髓。用"搔首踟蹰"这种挠头犹豫的动作,生动表现了艺术创作时思考的状态。

中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曾点(孔子学生)被老师鼓励"各言尔志",陶渊明"吾亦爱吾庐"表达隐居之乐。这里诗人是说:法传的画既像曾点那样自由表达心志,又有陶渊明式的田园闲适,把禅意和文人趣味结合得很好。

最后两句最妙:诗人说没人能完全读懂画中"二归"(可能指皈依佛门与回归本心),就像想扬帆远航却还抓着岸边衣袖,这种矛盾感恰恰抓住了艺术与禅修相通的特质——既追求超脱,又留恋人间烟火。

全诗像用毛笔淡墨勾勒出的文人小品:有对朋友的亲切打趣,有对艺术的会心一笑,最后留下余味悠长的禅意思考。读起来就像看一幅留白的山水画,简单却有深度。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