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发表于1903年)

惹草拈花一片同,眼前随意绿濛濛。
空山剔翠寻秦碣,古砌分青上汉铜。
钱样堆残贫士壁,鞋痕香透美人弓。
石头路滑匆匆去,怕忆天台旧梦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苔藓丛生的自然画面,同时暗含人生感慨,语言清新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写苔藓随处可见,像随意泼洒的绿色颜料。"惹草拈花"用拟人手法,把苔藓写得调皮可爱。三四句笔锋一转,说人们在山里寻找古代石碑时,会发现苔藓早已爬满青铜器。这里暗含时光流逝的感叹——再珍贵的文物也会被苔藓覆盖。

五六句最有趣:苔藓像铜钱般堆在穷书生墙上,又像美人绣鞋踏过的香痕。诗人用"钱样"和"鞋痕"两个比喻,把卑微的苔藓写得既世俗又浪漫。最后两句突然收尾:诗人匆匆走过长满青苔的湿滑小路,怕想起曾经像刘晨阮肇那样在天台山遇仙的美梦。这里的"石头路滑"既是实景,也暗示现实艰难。

全诗妙在把不起眼的苔藓写出多重意味:它既是顽强的生命,又是时间的见证;既点缀着普通人的生活,又勾起人们对美好往事的怅惘。诗人通过苔藓这个微小意象,巧妙串联起历史典故和人生感悟,让读者在青翠的苔色中,看见生命的永恒与脆弱。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