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世

脱死风波路,偷生鸟兽群。赋材元散木,阅世只浮云。

圣代惭无补,衰年幸有闻。佯狂堪卒岁,不必草玄文。

现代解析

这首诗《阅世》是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自嘲。

首联(前两句):“脱死风波路,偷生鸟兽群。”
——诗人说自己从险恶的世道中侥幸活下来,像逃过一劫的鸟兽一样苟且偷生。这里的“风波路”比喻充满争斗和危险的现实社会,“鸟兽群”则暗示自己像动物一样卑微地活着,带有无奈和自嘲的意味。

颔联(三四句):“赋材元散木,阅世只浮云。”
——诗人自比“散木”(不成材的树木),说自己天生就不是什么栋梁之才,看透世间万事如浮云般虚幻。这两句既表达了对自身平庸的坦然接受,也透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颈联(五六句):“圣代惭无补,衰年幸有闻。”
——诗人说自己生在太平盛世,却没能为国家做贡献,感到惭愧;但到了晚年,总算还有点名声(可能是自嘲或反讽)。这里的“圣代”可能暗含讽刺,表面赞美时代,实则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尾联(最后两句):“佯狂堪卒岁,不必草玄文。”
——诗人说,装疯卖傻也能混完这辈子,不必像扬雄(汉代文人)那样写什么《太玄经》来求名。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现出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宁愿装糊涂也不愿迎合世俗。

整体来看,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乱世或复杂社会中生存的无奈,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选择用自嘲和装傻的方式保全自我。语言平实但意味深长,既有对命运的感慨,也有对世道的讽刺,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又豁达的人生态度。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