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里的孤独与忧愁。
环境氛围: 秋夜漫长而安静,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清风吹过树林,带来凉意。蟋蟀的鸣叫显得格外凄凉,仿佛在诉说寒冷即将到来。
内心感受: 诗人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他感受到时光流逝,霜露渐浓,内心充满忧虑。想看书排解愁绪,但灯油渐渐燃尽,更添寂寥。
行动与情绪: 他在房间里徘徊,等待天亮,思绪万千,最终只能低声吟诗,抒发内心的苦闷。
核心情感: 整首诗通过秋夜的冷清、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的辗转难眠,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人没有直接说出为何忧愁,但环境的萧瑟与内心的不安交织,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怅惘。
魅力所在: 诗人用简单的意象(月光、风声、虫鸣)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秋夜,体会到他的孤寂与无奈。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情感更加真实动人。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