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上巳后五日游吴门观音山
红船绿浪,雁翅排将遍。早有香车俟春岸。内家妆、谁要小凤帘垂,和弱柳,斗取腰身纤软。
麝裙飘碧磴,艳粉群群,尽倚晴峦谱幽怨。脉脉祝空王,掷眼儿郎,愿岁岁、幡前长见。
又语悄风微怕莺知,早杏脸潮生,碎挼花瓣。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游玩的生动画面,充满了青春气息和微妙的情感流动。
上片(前八句)像一组电影镜头:
1. 开篇就是大场景——绿水红船的湖面上,游船像大雁列队一样整齐排开,岸边早已停满富家女子的华丽马车。
2. 镜头转向细节:车帘后精心打扮的贵族少女们,故意让柔软腰肢像柳枝般摇曳,显然在悄悄比美。
下片(后十句)转入更私密的场景:
1. 少女们提着香裙登山,成群结队站在山腰,表面看是在赏景,其实各怀心事。
2. 最精彩的是心理描写:她们假装拜佛,实则偷瞄心仪少年,暗自发愿"但愿年年都能在佛幡前见到你"。
3. 结尾尤其生动:当悄悄话被风吹散,怕被黄莺听去秘密时,少女们突然脸红得像杏花,无意识地揉碎手中花瓣——这个细节精准捕捉了情窦初开的娇羞与慌乱。
全词妙在:
- 用"斗腰肢""掷眼儿郎"等动作,代替直白的情感描写
- "怕莺知"的写法既可爱又真实,鸟类在古代常被当作"爱情信使"
- 最后揉花瓣的细节,比任何心理描写都更能表现少女悸动
本质上,这是首带着佛寺外壳的青春恋歌,展现了古代少女在礼教约束下依然蓬勃的春日情怀。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