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水边的宁静画面,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写景:干枯的老桑树上长着树瘤,形状就像驼背老人;一枝红叶在秋风中格外显眼。这里用"瘿翁"形容树瘤,既形象又带点幽默感,让枯树也有了生命力。
后两句写渔家生活:渔家门前横着三尺长的船板("榜"指船板),太阳升高时能听见渔民敲打船舷("打榔")的声音。诗人没有直接写渔民活动,而是通过船板和声音让读者想象渔村的日常。
全诗妙在"留白":枯树与红叶的色彩对比,静止的船板与远处传来的声响,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景图。诗人像用摄像机捕捉了几个特写镜头,让平凡的事物显得诗意盎然,传递出对朴素渔家生活的欣赏。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