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密庵分韵赋诗得绝字

闽乡饶奇山,仙洲故称杰。
巍然一峰高,复与众山绝。
传闻极目处,天水远明灭。
万里倏往还,三光下罗列。
我来发孤兴,径欲跻嵽嵲。
病骨竟支离,何当攀去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福建一座名为"密庵"的山中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山势的雄伟。福建多奇山,这座仙洲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座高峰巍然耸立,与其他群山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远眺的壮阔景象。听说在最高处极目远望,能看到天水相接、时隐时现的奇幻景象。空间上跨越万里,时间上囊括日月星辰(三光),展现出宏大的时空感。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写作者的登山之志与遗憾。诗人兴致勃勃想要登顶,却因身体病弱而无法实现,只能望着前人留下的车辙叹息。这里"孤兴"二字特别传神,既指独自游览的兴致,也暗含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方面用"巍然""万里""三光"等词展现大自然的壮美,另一方面用"孤兴""病骨"等词道出人类的渺小与无奈。这种宏大与渺小的对比,让诗歌既有开阔的意境,又饱含人生感慨,读来令人既觉壮阔,又感怅然。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