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山亭的静谧画卷,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前两句像用淡墨勾画出的山水画——几缕轻烟缠绕山弯,稀疏的树林环抱着亭台。这里"抹"字用得巧妙,把山间雾气比作画家随手涂抹的笔触,显得自然随意。
中间四句用四个不同的视角展现秋夜之美:江水像流动的美玉般荡漾,庭院柏树影子间洒落月光;大雁驮着秋色飞过山岭,僧人披着山雾来敲寺庙的门。这些画面动静结合,"驮"字把无形的秋色写得像能背动的实物,很有想象力。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想提笔写月亮的诗篇,却自嘲像笨拙的妇人已无才思。这种自我调侃反而让整首诗更有真实感,透露出文人面对美景时"欲写还休"的微妙心理。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山推到近景,再特写人物,最后定格在诗人搁笔沉思的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含蓄表达了文人面对永恒自然时的谦卑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