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傍晚西陂湖畔的宁静美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自然界的灵动与生命力。
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岁末的西陂湖,夕阳把清澈的湖水染成金色。这里"澄波共夕阳"用湖水与阳光的交融,营造出温暖静谧的氛围。
中间四句是精彩的特写镜头:鱼儿游过泛起圆形波纹,受惊的野鸭飞走时不留痕迹;水草叶片稀疏却更显翠绿,兰草虽老反而香气更浓。这些细节充满动态美——鱼儿的涟漪是"戏",野鸭的飞离是"惊",植物则在枯萎中展现顽强生命力。特别是"老更香"的兰草,暗示生命在不同阶段都有独特魅力。
最后两句写诗人徘徊至傍晚,觉得这景色像古代隐士向往的沧浪之水。这里透露出诗人对闲适隐居生活的向往,把眼前景与精神追求自然融合。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动静结合,既有瞬间的动态又有恒久的静美;二是平凡景物中见深意,鱼鸭水草都承载着生命感悟;三是语言清新自然,像"戏鱼""惊鹜"等用语既准确又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