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

二典勋华冠号荣,燦然三代继英声。
如何孟子尊儒术,不肯临篇信武成。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在讲历史评价,实则暗含对儒家思想的反思。前两句夸赞尧舜(二典)和周朝三代君王的辉煌功绩,说他们名声显赫如同璀璨明星。但后两句突然转折——为什么孟子推崇儒家学说,却不肯相信《武成》(记载周武王功绩的典籍)中血流漂杵的战争描写?

诗人其实在质疑:儒家一边尊崇古代圣王,一边又刻意美化历史。就像孟子否定《武成》中残酷的战争记录,选择性地相信符合儒家理想的版本。这种矛盾揭示了儒家"为尊者讳"的倾向——为了维护道德典范的形象,不惜掩盖历史真相。

全诗妙在用具体案例(孟子疑《武成》)来呈现大命题:历史记载如何被意识形态过滤?我们该盲目崇拜经典,还是正视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对权威记载的质疑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