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宿青龙禅阁

前山不可望,暮色渐沉规。
日转须弥北,蟾来渤海西。
风铃乱僧语,霜蘖欠猿啼。
阁外千家月(一作梦),分明见里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在青龙禅阁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空灵朦胧的意境。

前两句写傍晚视野受限,暮色笼罩山峦,太阳已转到须弥山(佛教圣山)的北面,月亮从渤海西边升起。这里用"沉规"形容暮色像圆规画线般均匀笼罩,用"须弥""渤海"等宏大地理意象拓展空间感。

中间两句用声音写禅院环境:风吹铃铛声与僧人诵经声交织,霜打过的树木缺少了猿猴啼叫。风铃的"乱"与僧语的秩序形成对比,霜蘖的"欠"暗示秋日萧瑟,声音描写让画面更立体。

最后两句写月光下的禅阁内外:阁外月光普照千家,阁内人却陷入迷思。这里"分明见里迷"用矛盾修辞法——月光越明亮,内心越迷惘,暗含禅意。括号标注的异文"梦"字更强化了虚实交织的意境。

全诗以视觉(暮色/月光)-听觉(铃语/猿啼)-心理(迷思)的递进方式,完成从外界观察向内心感悟的过渡,展现了唐代禅诗"空寂中有生机"的特质。普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秋日禅院的宁静之美,以及人在此情此景中自然产生的哲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