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写怀呈宛平公十四韵

绛帐重来日,柴门病起身。
云霄立雪夜,岁月扫门人。
弱冠谬通籍,十年甘积薪。
散才矜匠石,小草辱鸿钧。
志切传经久,思惟枋国新。
公忠参密勿,调燮用深纯。
环海烟烽静,三秋雨露均。
四门明舜目,率土望尧仁。
簪绂登台辅,文章致要津。
青春殊淡荡,黄阁正嶙峋。
永叔门生众,虞翻骨相屯。
秾花愁偃卧,今雨对伤神。
翘首看勋业,无心耻贱贫。
菰芦樵侣在,情至敢重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病中初愈的文人写给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宛平公)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对比自己的平凡与对方的显赫,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和自身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前半部分(前八联)用谦卑口吻描述现状:诗人病愈后重回前辈门下("绛帐"指老师讲学处),回忆当年立雪求学的夜晚(用"程门立雪"典故),感叹自己二十岁入仕("弱冠通籍")却十年未得重用("积薪"喻人才积压)。他自嘲像不成材的木头("散才")和小草,反衬前辈如匠石(巧匠)和鸿钧(造化之主)般伟大。

中间部分(五至十联)转而赞美前辈:先说前辈忠心辅国("枋国"指执政)、调和阴阳("调燮"为宰相职责),使得天下太平("环海烟烽静")、百姓受惠("雨露均")。接着将前辈比作舜帝明察四方("四门明舜目"),受万民爱戴如同尧仁,如今身居高位("簪绂登台辅"),文章成为典范("致要津")。

后半部分(后六联)回归自身境遇:用欧阳修(永叔)门生众多反衬自己像三国虞翻般命运多舛("骨相屯"指面相不好)。看着繁花而愁卧病榻,对着春雨更觉伤感。虽然抬头仰望前辈功业,但坦言无法摆脱贫贱的自卑。最后以"我这样的草野之人(菰芦)斗胆向您倾诉"作结,既保持敬意,又暗含不甘。

全诗亮点在于:
1. 双线对比:一边是前辈的功成名就,一边是自己的落魄失意,形成强烈反差
2. 用典自然:立雪、匠石、舜目等典故不着痕迹地融入诗句
3. 情感真实:敬仰中带着酸楚,自嘲里藏着不甘,展现传统文人复杂的仕途心态

这种诗属于典型的"干谒诗"——古代文人向权贵展示才华、寻求提携的文体,但诗人没有直接求官,而是通过人生境遇的对比,含蓄表达渴望被赏识的心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