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陈阜卿 其二

识面登瀛日,论心去国时。
孟轲非好辩(自注:每得公书,有杨墨塞路语。),羊祜有先知⑴。
手笔今文伯,神明古吏师。
老成嗟不见,流泪读招词(自注:公尝作招徐孺子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陈阜卿的作品,情感真挚动人。全诗通过回忆两人交往的细节,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逝者的敬仰。

首联"识面登瀛日,论心去国时"回忆两人相识相知的场景。"登瀛"指进入翰林院,暗示两人都是才学之士;"去国"指离开京城,说明他们曾在仕途上共进退。这两句勾勒出两人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

颔联用两个典故表达对陈阜卿的赞赏。孟子并非喜欢辩论,而是为了捍卫正道;羊祜是西晋名将,以先知著称。这里暗示陈阜卿像孟子一样坚持正义,又像羊祜那样有远见卓识。

颈联称赞陈阜卿的才华。"文伯"指文坛领袖,"吏师"指为官楷模,说他既是当代文豪,又是古代圣贤般的官员。这种双重赞美凸显了逝者的杰出成就。

尾联直抒悲痛之情。"老成"指德高望重之人,作者哀叹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长者离世,只能含泪重读他生前写的《招徐孺子词》来寄托哀思。最后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通过重读遗作来缅怀故人,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却情感深沉,通过具体事例和贴切典故,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的逝者形象,表达了真挚的悼念之情。最动人的是那些生活化的细节,如书信往来、重读遗作等,让这份友情显得格外真实感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