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藁葬
娄县百里内,胡兵过如织。
土人每夜行,冬深月初黑。
扶柩巳南来,幸至先人域。
合葬亦其时,仓卒未可得。
停车就道右,予也闻日食。
魂魄依祖考,即此幽宫侧。
三年卜天道,墓槚茂以直。
黾勉臣子心,有怀亦焉极。
悲风下高原,父老为哀恻。
其旁可万家,此意无人识⑴。
土人每夜行,冬深月初黑。
扶柩巳南来,幸至先人域。
合葬亦其时,仓卒未可得。
停车就道右,予也闻日食。
魂魄依祖考,即此幽宫侧。
三年卜天道,墓槚茂以直。
黾勉臣子心,有怀亦焉极。
悲风下高原,父老为哀恻。
其旁可万家,此意无人识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里儿子艰难护送母亲灵柩归乡安葬的故事。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三个动人场景:
1. 乱世归乡路(前六句)
像纪录片镜头般呈现:在胡兵频繁出没的寒冬深夜,儿子摸黑赶路百里,终于把母亲灵柩送到家族墓地。"胡兵如织"四个字就让人感受到乱世的危险,"冬深月黑"更烘托出护送的不易。
2. 草草安葬的痛(中间八句)
由于战乱不能按礼制合葬,只能临时葬在路边。儿子用"闻日食"(古代认为不吉利的天象)来解释自己的不得已,说母亲魂魄会陪伴先祖来自我安慰。特别揪心的是他计划三年后重修墓地的承诺,透露出深深的内疚。
3. 无人懂的遗憾(最后四句)
寒风吹过高地时,围观的老人们都在抹眼泪,但没人真正理解他"墓地旁能住万家百姓"的深意——这既是说母亲心胸宽广能福泽后人,也暗含着他想重建家园却难实现的遗憾。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没有直接哭诉战乱之苦,而是通过"深夜运棺""路边下葬""围观老人"这些具体场景,让读者自己体会乱世中普通人连尽孝都成了奢侈的悲哀。最后那个"万家安居"的愿望,更让这种悲痛超越了个人,成为整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