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干舟中偶成
芦花如雪枫叶丹,石崖细菊花班班。
渔翁收钓烟水寒,栖乌哑哑啼夜阑。
篙师清晨理轻楫,手把黄芦扫霜叶。
白头老父一何忙,两胫崎岖趁朝涉。
岸头孀妇啼呜呜,儿犹在乳家无夫。
江南地冰最宜麦,纵有耒耜谁人扶。
闻道如今一阳复,贺使纷纷相继躅。
彼苍回斡四海清,大地春和吾亦足。
渔翁收钓烟水寒,栖乌哑哑啼夜阑。
篙师清晨理轻楫,手把黄芦扫霜叶。
白头老父一何忙,两胫崎岖趁朝涉。
岸头孀妇啼呜呜,儿犹在乳家无夫。
江南地冰最宜麦,纵有耒耜谁人扶。
闻道如今一阳复,贺使纷纷相继躅。
彼苍回斡四海清,大地春和吾亦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冬日清晨的民生百态,通过几个生动画面展现了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
开篇用"芦花白如雪、枫叶红似火"的鲜艳色彩,勾勒出冬日江岸的美丽景色。但随即笔锋一转,带出渔夫在寒烟中收网、乌鸦夜啼的萧瑟场景,暗示美好景色下的生活不易。
中间部分聚焦三类底层人物:天没亮就撑船的船夫,踩着冰冷河水赶路的老汉,以及抱着吃奶孩子哭泣的寡妇。特别是"两胫崎岖"四字,活画出老人蹒跚涉水的艰难。这些细节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谋生的辛苦。
最后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图景:江南本是鱼米之乡,但如今田地荒芜、农具闲置。虽然官员们忙着庆贺节气更替,但老百姓只求温饱就满足了。这种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自然风光切换到人物特写,再拉远到社会全景。没有直接说教,但通过鲜明的画面对比,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在官员们歌舞升平的背后,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存挣扎。这种"以景写情、以小见大"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