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居杂诗 其二
大夫三月葬,士则仅逾月。
县封有定期,著为春秋律。
今人惑堪舆,选地葬无日。
野厝苦寒暑,屋殡防嘻出。
日久家或落,窀穸赀已竭。
郭璞造葬书,但求妥骸骨。
藉以博富贵,儿罪岂容发。
棺彗未入土,譬如居无室。
死不如速朽,圣言有为发。
县封有定期,著为春秋律。
今人惑堪舆,选地葬无日。
野厝苦寒暑,屋殡防嘻出。
日久家或落,窀穸赀已竭。
郭璞造葬书,但求妥骸骨。
藉以博富贵,儿罪岂容发。
棺彗未入土,譬如居无室。
死不如速朽,圣言有为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过分迷信风水、拖延下葬的不良风气,用对比手法和通俗比喻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诗中首先对比古今差异:古代官员(大夫)死后三个月内安葬,普通读书人(士)一个月内就下葬,这是《春秋》里明确规定的制度。但当时的人迷信风水先生(堪舆),为了找"宝地"迟迟不下葬,导致尸体要么露天停放受风吹雨打(野厝),要么停在家里怕人笑话(屋殡)。
接着用现实后果警示:时间久了家族可能败落(家或落),连修墓的钱都没了(赀已竭)。作者犀利指出:风水祖师郭璞写葬书本意只是让死者安息(妥骸骨),现在的人却想靠坟地发财(博富贵),这种不孝行为该遭雷劈(儿罪岂容发)。
最后用两个生动比喻点明主旨:棺材不入土就像活人没房子住(居无室),引用孔子"死欲速朽"的名言,强调与其折腾死人不如早点入土为安。全诗像一位耿直长辈的训话,用大白话揭穿迷信把戏,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股不吐不快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