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峡江地区百姓艰苦却坚韧的生活图景,语言直白却充满深意。
前两句"千崖无树作炊烟,峡内为生也可怜"像镜头一样拉开:光秃秃的山崖连烧火的柴都难找,在这样贫瘠的峡谷里讨生活实在不容易。一个"可怜"道出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后两句笔锋一转,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探水得柴如宝藏"写人们从水里打捞漂浮的柴火,像寻宝一样珍惜资源;"卖茆成俗满村船"记录了他们把茅草编成商品,整个村子都忙着用船运输。这两句用"如宝藏""满村船"这样生动的比喻,把艰辛生活写出了烟火气,让人看到困境中蓬勃的生命力。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它既真实记录了生存的艰难,又捕捉到了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那些为了一口饭而迸发的创造力,那些把茅草变成希望的韧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峡谷里忙碌的船只,听到捞柴时的欢声笑语,在同情之余更生出敬意。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