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幽人)乘船经过严滩,登上子陵钓台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简洁的画面和含蓄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首联"幽人山水心,独向新安去"直接点明主人公的身份和心境——一位热爱山水的隐士,独自乘船前往新安。这里的"独"字既写实(独自出行),又暗示了他超然世外的孤高气质。
颔联"应为一丝风,元非钓名具"最耐人寻味。表面写钓鱼:可能只是被微风吹动,鱼竿原本就不是为了钓到鱼(或名声)而准备的。深层含义是借钓鱼比喻人生——真正的隐士隐居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就像姜子牙的"直钩钓鱼"典故一样,重在心境而非结果。
颈联"浪高滩七里,片石还如故"转入实景描写。七里滩波涛汹涌,但钓台的石块依然屹立不倒。这里"片石"既是写实景,也象征着隐士坚贞不移的品格。
尾联"回首问云台,荒烟渺无处"运用对比手法:回头远望象征权势的云台(汉代悬挂功臣画像之处),只见荒烟弥漫,早已无迹可寻。这与永恒的自然景物(七里滩、钓台)形成鲜明对比,暗含"功名利禄终成空,唯有山水永留存"的哲理。
全诗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通过钓鱼台这个具体地点,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超脱物外的闲适心境——就像诗中的钓竿,不为得鱼,只为享受清风徐来的那一刻自在。这种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追求的典型体现。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