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举谁氏儿
举举谁氏儿,行年十四龄。父祖耕田夫,奇儿期有成。
谓儿似不凡,令儿来受经。入门叩所业,历历如可听。
《书》《诗》《春秋》《礼》,上口略不停。状貌亦修饬,乍见喜还惊。
徐徐授之业,乃大不中程。外惠中则乾,天荒块顽冥。
自儿登我堂,倏忽裘葛更。家贫礼数勤,馈问必洁精。
袖中吉贝布,纤白六丈赢。云出慈母手,束脩聊自行。
再拜谢主人,此情非所宁。贫家六丈布,绩织冬春并。
晨霜纺砖白,宵雪篝镫青。儿学不寸进,孤汝贤母情。
吾何德之堪,言之面颜赪。人生于天地,小大各有营。
士农工与商,执一可以生。儿生家世农,曷不返归耕。
居处朴以敦,孝友父与兄。何必读书诗,然后成名声。
汝师家虽贫,短褐犹蔽形。还儿双匹布,哽咽还涕零。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了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主角是个14岁的农家男孩。
开头说这个男孩出身农民家庭,但家人觉得他聪明,就送他去读书。男孩刚来时表现很好,能流利背诵《诗经》《春秋》等经典,仪表堂堂,老师看了很惊喜。
但很快问题出现了:男孩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内容。就像现在有些学生能背公式却不会解题一样。时间一晃过去一年("裘葛更"指冬夏衣服更换,表示一年),男孩学业毫无长进。
最让人心疼的是这家人虽然穷,却特别重视礼节。男孩母亲亲手织了六丈白布(吉贝布)当学费,这可能是他们家春夏两季的劳动成果。老师觉得受之有愧,因为孩子根本没学到东西。
最后老师做了个艰难决定:把学费退回去,劝孩子回家务农。老师说得很实在——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踏实种田、孝顺父母照样能活出尊严。老师自己虽然穷,但也不愿昧着良心收学费,退还布匹时难过得哭了。
这首诗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1. 展现了古代底层人民对教育的渴望
2. 揭露了死记硬背教育的弊端
3. 老师退学费的举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
4. 最后"行行出状元"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个关于"教育焦虑""因材施教"和"师德良心"的古代故事,读来依然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