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溪书舍为易行人节赋
高士耽幽遂隐沦,卜居远向坞溪坟。林塘窈窕开新墅,篱落萧条入白云。
卷幔青山吟处好,隔窗飞瀑坐来闻。栖鸾粉落琴边竹,辟蠹香浮涧畔芸。
闭户共怜玄晏僻,垂帷长羡董生勤。案头萤火摇寒影,户外秋声起夜分。
问字故人频载酒,趋庭诸子总能文。鹍鹏已展图南翼,骐骥曾空冀北群。
天上星槎随玉节,日边凤敕焕龙纹。清时不负经纶志,愿竭忠贞答圣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坞溪书舍的清雅生活,表达了他淡泊名利、专注学问的志向,以及最终出仕报国的忠诚情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隐士的居住环境
诗人用"林塘窈窕"、"篱落萧条"等清新自然的画面,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书舍周围有青山飞瀑,主人可以卷起帘子吟诗,坐在窗边听流水声,过着与自然为伴的惬意生活。这里的"飞瀑坐来闻"特别生动,让人仿佛能听到水声。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写隐士的日常生活
用琴边竹粉、防虫书香这些细节,展现主人读书弹琴的雅趣。"闭户"两句用典故说明他像古代隐士一样专心治学——"玄晏"指晋代隐士皇甫谧,"董生"是汉代勤奋读书的董仲舒。接着用萤火虫、秋夜声营造静谧氛围,又写朋友带着酒来请教学问,孩子们也学有所成,展现了一个充满书香的文人家庭。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隐士出仕报国
笔锋一转,用大鹏展翅、良马出群的比喻,说明这位隐士其实胸怀大志。最后四句直接写他接受朝廷任命("星槎"指官船,"凤敕"是诏书),决心在清明时代施展抱负,以忠贞回报君王。从"清时"二字能看出他对政治清明的期待。
全诗最妙的是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双重理想:既有归隐田园的闲情逸致,又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人通过书舍这个场景,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活理想完美统一起来——先在山水中陶冶性情、积累学识,待时机成熟便为国效力。诗中"青山飞瀑"与"天上星槎"的意象对比,正是这种精神追求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