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行三首 其三
忆昔吾年十四五,干戈飘荡丁百忧。
蹉跎乾荫又旋失,拊我畜我维母留。
时艰斗米钱八百,寻常一饭劳绸缪。
生计尽出母十指,机声晨夜无停休。
母病一日废操作,举家饥困啼啾啾。
母闻儿啼为强起,机丝重理宵镫篝。
更出看囊钱数个,命市不饦聊充喉。
儿既得饱惟慢游,母恐儿贻门户羞。
补缉楹书就外傅,节缩缣帛供束脩。
吁嗟呼,母之爱儿无不周,儿之报母无一酬。
白头空洒孤儿泪,江水滔滔不尽流。
蹉跎乾荫又旋失,拊我畜我维母留。
时艰斗米钱八百,寻常一饭劳绸缪。
生计尽出母十指,机声晨夜无停休。
母病一日废操作,举家饥困啼啾啾。
母闻儿啼为强起,机丝重理宵镫篝。
更出看囊钱数个,命市不饦聊充喉。
儿既得饱惟慢游,母恐儿贻门户羞。
补缉楹书就外傅,节缩缣帛供束脩。
吁嗟呼,母之爱儿无不周,儿之报母无一酬。
白头空洒孤儿泪,江水滔滔不尽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儿子对已故母亲的深情回忆,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贫寒家庭中伟大母亲的牺牲与爱。
开篇作者回忆自己十四五岁时正值战乱年代,父亲早逝("乾荫又旋失"指失去父亲),全家靠母亲一人支撑。当时物价飞涨(一斗米要八百钱),母亲日夜织布不停歇,哪怕生病也不敢停工——因为只要一天不干活,全家就要挨饿。最动人的细节是:母亲听到孩子饿哭,硬撑着病体重新织布,还掏出仅有的几个铜钱让孩子去买面食充饥。
孩子吃饱后贪玩,母亲却担心他荒废学业。于是省吃俭用("节缩缣帛"指节省布料)凑学费送他去读书。最后作者痛悔:母亲的爱无微不至,自己却没能回报半分。如今母亲已逝,只能对着江水泪流不止,就像那永远流不尽的江水一样。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母爱:织布机的声响、病中强撑的身影、掏钱买面的动作,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力量。最打动人心的,是作者毫不掩饰的自责——那个曾经不懂事的孩子,如今才真正懂得母亲的付出,但已永远失去报答的机会。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正是千百年来最能引发共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