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的静谧画卷,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夜间下过细密的雪粒(密霰),清晨漕河边的道路笼罩在朦胧雾气中(杳霭),营造出清冷朦胧的基调。接着诗人来到南浦眺望,用"谁蹑东郭屦"的疑问,暗示雪地上可能有人走过的足迹,引发读者想象。
中间四句聚焦近景:半隐半现的柴门、静静立在溪边的树木,构成一幅水墨画般的乡村景致。最妙的是结尾两句的动态描写——一只飞鸟突然冲破晨雾,与此同时,远处雪地上正有人独自渡河。这两个动态细节瞬间激活了整个画面,飞鸟的"破"与人影的"渡"形成呼应,让静谧的雪景顿时生动起来。
全诗通过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的视角转换,将冬日清晨的冷寂与生机完美融合。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用白描手法让景物自己说话,让读者在"飞鸟破雾"和"雪中渡人"的意象中,自然感受到冬日特有的清寂之美和生命活力。这种含蓄的写法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所在。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