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洪水肆虐后的凄凉景象,反映了百姓疾苦和官府应对的无力。
开头用"瓠子决堤"的典故(汉武帝时期黄河决口的著名事件),暗示这场洪水规模空前,比长江水倒灌练湖还要严重。洪水冲毁了农田("荒田"),淹没庄稼("豆麦"),连房屋都成了野鸭嬉戏的地方("深屋乱鸥凫")。
后半段笔锋一转,写朝廷虽然下诏了解灾情("求时瘼"),地方官却只关心催收旧租("问旧租"),形成强烈讽刺。最后两句用"沧海""寒芜"的苍茫景象,暗喻百姓苦难如海般深重,而官府应对却像荒芜的田野般冷漠。
全诗通过洪水天灾揭露人祸,用具体意象展现民生多艰,批判了官僚的形式主义。语言看似写景,实则字字血泪,体现了古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