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诗人在文化荒芜年代对诗歌艺术的坚守与无奈。
首句"重理枯桐欲断丝"用枯槁的梧桐琴比喻衰败的诗坛,琴弦将断暗示传统文化命脉濒临断绝,而诗人仍试图重新调弦,展现对诗歌的执着。
第二句"可堪诗国久无诗"直指现实困境:号称诗礼之邦的国家,却长期没有真正的诗歌。这种反差充满讽刺与痛心。
第三句"荒年谷与丰年玉"通过对比揭示价值错位:在饥荒年代,粮食比美玉珍贵;而在文化贫瘠时期,真正的诗歌反被忽视。
末句"谁道蛾眉不入时"借美人遭妒的典故,暗示高雅艺术总被时代冷落。诗人以蛾眉自比,既表达才华不被认可的委屈,也暗含对审美标准扭曲的抗议。
全诗用平实比喻道出深刻思考:在文化沙漠中坚守诗歌就像弹奏一张破琴,虽知不合时宜,仍要发出清音。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