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的生动画面,用简单明快的语言传递出闲适愉悦的心情。
前两句"太乙宫前柳色,天清寺口莺啼"像两个特写镜头:道观前嫩绿的柳条随风轻摆,寺庙门口传来黄莺清脆的啼叫。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立刻把读者带进春意盎然的场景中。
后两句"暖风吹面酒醒,斜日穿花路迷"转向游人的感受:带着微醺的醉意,被暖融融的春风吹醒,夕阳透过花枝在路上投下斑驳光影,让人恍惚间分不清路径。这里用身体感受(暖风)和视觉错觉(迷路)巧妙传递出春游时那种慵懒惬意的状态。
全诗短短24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感官体验:能看到柳绿花红,听到莺啼,感受到暖风拂面,甚至能想象到空气中淡淡的酒香。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让读者自然体会到春日郊游的悠闲趣味。最妙的是最后"路迷"二字,既写实景,又暗含沉醉春光、乐而忘返的意味,给人留下回味空间。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