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饥荒年代的悲惨画面。诗人看到路边榆树柳树的树皮都被饥民剥光吃尽,内心深受触动。
前两句直接描写灾情:四野萧条,幸存的老百姓(遗黎)剥树皮磨成屑,混着糠皮勉强充饥。"强救饥"的"强"字,突出这种食物难以下咽却不得不吃的无奈。
后两句借景抒情:干枯的榆柳(垂枯)就像被剥去衣服的躯体,谁说草木没有知觉呢?"苌楚"指代植物,诗人用反问手法,暗示这些被剥皮的树木仿佛也在承受痛苦,实际是借树写人,表现饥民惨状。
全诗用白描手法,通过树皮被剥这个典型细节,以小见大地反映了灾民的极端困境。最后用拟人手法,使无情草木似含悲情,更反衬出现实的残酷。语言平实却力透纸背,体现了古代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