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晚清诗人黄遵宪登黄鹤楼时写的,借景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站在黄鹤矶头看太阳东升,又是这个栏杆又是这个秋天——暗示自己多次登楼,岁月流逝而境况依旧。"鼾睡他人"讽刺清政府对列强侵略麻木不仁,像在自己床上睡着一样毫无警觉;而"老子登楼"则用自嘲口吻,写自己这个老头只能独自徘徊。
中间用两个典故:会说话的鹦鹉比喻像祢衡那样敢言的知识分子遭遇不幸,折翅的大鹏暗指张之洞等有抱负的官员受挫。这两个形象既写历史悲剧,也暗指当时志士仁人的困境。
最后两句最动人:把眼泪洒尽也改变不了现状,眼前的长江烟波和风景只会勾起更多忧愁。这里把个人哀愁和山河破碎的悲痛完全融合,就像把家国苦难泡进了一杯苦涩的茶里。
全诗妙在把历史典故、眼前风景和时代痛苦编织在一起,既不失黄鹤楼的传统意境,又注入了晚清特有的忧患意识。诗人站在古迹上看到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倒影。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