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偶述
苍藤老蔽幽溪石,瘦锷棱棱网苔迹。
想得山中抱膝时,凉云如水树纹碧。
山莎满地刺花红,草堂斜掩一池风。
杖声跕跕冲山鸟,道是鹿门庞德公。
开尊叠唱梁甫吟,黄头丑妇拔钗篸。
踏花趁石穷幽崄,行尽溪桥闻怪禽。
一朝龙甲腾色水,尽泻清江浇玉垒。
西连邺虏东狡吴,坐策行筹几回死。
晚年只手扶庸主,文泣鬼神战风雨。
炎火不光汉数穷,消得英雄愤几许。
五丈原头石辗尘,烟霜薮却白纶巾。
始知伊吕萧曹辈,不及餐云卧石人。
想得山中抱膝时,凉云如水树纹碧。
山莎满地刺花红,草堂斜掩一池风。
杖声跕跕冲山鸟,道是鹿门庞德公。
开尊叠唱梁甫吟,黄头丑妇拔钗篸。
踏花趁石穷幽崄,行尽溪桥闻怪禽。
一朝龙甲腾色水,尽泻清江浇玉垒。
西连邺虏东狡吴,坐策行筹几回死。
晚年只手扶庸主,文泣鬼神战风雨。
炎火不光汉数穷,消得英雄愤几许。
五丈原头石辗尘,烟霜薮却白纶巾。
始知伊吕萧曹辈,不及餐云卧石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智者形象,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的交织,展现了主人公从闲适隐居到投身乱世,最终壮志未酬的一生。
开篇用"苍藤老石""苔痕斑驳"等意象营造出幽静的山林环境,暗示主人公(诸葛亮)早年隐居隆中的生活状态。"抱膝乘凉""碧树如云"等画面生动表现了隐士的闲适。红衣野花、斜掩草堂等细节让场景充满生活气息,杖声惊鸟的描写则巧妙引出主人公被比作东汉隐士庞德公。
中段笔锋一转,通过"龙甲腾浪""清江泻玉"等磅礴意象,展现主人公出山后辅佐刘备的军事才能。"西连北虏东抗吴"概括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几回死"则暗示军事生涯的凶险。晚年"扶庸主"的无奈、"文泣鬼神"的才华与"炎火将熄"的汉室命运形成强烈对比。
结尾尤为悲怆:五丈原头英雄陨落,只剩石碾尘灰、霜打纶巾。最后两句点明全诗主旨——即便功业超越伊尹、萧何等名臣,终究不如做个餐霞饮露的隐士。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正是全诗最打动人心之处。
全诗以山水起兴,用自然意象贯穿始终,通过隐居与出仕的强烈对比,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进亦忧退亦忧"的永恒困境。语言既有"踏花穷幽"的清新,又有"龙甲腾浪"的壮阔,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