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九月六日赠别毛其人归里
调刁陨风叶,翩反恋故枝。
闻君束归装,游子动离思。
行行高原上,伫立望征骊。
仰视归飞鸟,心随白云驰。
初君登科日,英姿生光辉。
轻裘拥高坐,焕若东出曦。
风尘近十载,奔走长安逵。
黑貂既已敝,面目空复黧。
哀我龙钟态,对叹不自持。
计君归闾门,升堂拜慈帏。
呼洗为儿盥,呼食哺儿饥。
功名岂不念,顾亦爱其私。
小人亦有母,白发两肩垂。
自春徂秋夏,远游历三时。
家贫失儒业,诸子任游嬉。
乃从千里外,为人章句师。
奇字不堪煮,九月未授衣。
行将舍之去,挂经把锄犁。
小珠山之麓,书带草离离。
先贤有遗训,良田在耘耔。
养志事躬耕,相约共畬菑。
将子无寒盟,春深以为期。
闻君束归装,游子动离思。
行行高原上,伫立望征骊。
仰视归飞鸟,心随白云驰。
初君登科日,英姿生光辉。
轻裘拥高坐,焕若东出曦。
风尘近十载,奔走长安逵。
黑貂既已敝,面目空复黧。
哀我龙钟态,对叹不自持。
计君归闾门,升堂拜慈帏。
呼洗为儿盥,呼食哺儿饥。
功名岂不念,顾亦爱其私。
小人亦有母,白发两肩垂。
自春徂秋夏,远游历三时。
家贫失儒业,诸子任游嬉。
乃从千里外,为人章句师。
奇字不堪煮,九月未授衣。
行将舍之去,挂经把锄犁。
小珠山之麓,书带草离离。
先贤有遗训,良田在耘耔。
养志事躬耕,相约共畬菑。
将子无寒盟,春深以为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朋友要离开京城回乡的故事,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心随白云驰")
用落叶归根和鸟儿归巢的画面,引出朋友收拾行李准备回乡的场景。诗人站在高坡上目送朋友离开,看着天上的飞鸟和白云,自己的心也跟着飘向远方。这里用简单的自然景象,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第二部分("初君登科日"到"顾亦爱其私")
回忆朋友十年前考中科举时的风光模样——穿着华贵坐在高位,像初升的太阳般耀眼。但这些年在北京奔波,貂皮大衣都穿破了,脸也晒得黝黑。诗人感叹自己也老了,而朋友终于能回家孝顺母亲:母亲会像对待小孩一样给他洗手、喂饭。这里用"黑貂敝"和"慈帏喂食"的对比,说明功名虽重要,但亲情更珍贵。
第三部分("小人亦有母"到最后)
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家里贫穷,孩子没人管教,自己大老远跑来当私塾老师,连九月该换的厚衣服都没有。他决定放弃教书,回家种地。最后用书带草(象征学问)和锄头的结合,和朋友约定明年春天一起耕田,暗示在田园生活中既能尽孝又能保持文人操守。
全诗亮点
1. 用"落叶归枝""鸟儿回巢"比喻回乡,画面感很强
2. 通过十年前后对比(从"东出曦"到"面目黧"),展现现实打击
3. "母亲喂饭"的细节特别打动人,展现最朴素的亲情
4. 结尾的农耕约定,把文人理想和现实生活巧妙结合
这首诗告诉我们:在外打拼的人,最终渴望的还是家的温暖。功名会褪色,但母亲的白发和家乡的泥土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