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与老友重逢的温馨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挚情感。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幽静的树林里,简陋的茅屋前,主人惊喜地迎接老友。他们一起清扫门前青苔席地而坐,剪下园中韭菜佐餐,边吃边聊文章学问。这里"剪韭"的细节特别生动,用最普通的蔬菜待客,反而显出君子之交的朴素真挚。
后四句转向内心独白:诗人看着镜中花白头发,感慨年华老去,把虚名看作天边浮云。最动人的是结尾两句:像范雎赠绨袍的故事那样,希望老友这份情谊能长久,不要再轻易分离。这里用历史典故不着痕迹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全诗妙在把隐居的清苦写得充满暖意:荒斋虽简陋,但有老友来访就充满生机;白发虽催人,但有知己相伴就不觉孤独。诗人通过扫地、剪韭这些日常小事,展现了文人隐居生活真实的一面,比那些只写风花雪月的隐逸诗更接地气。最后对友情的叮咛,就像现代人说的"常联系啊",让整首诗洋溢着人情味。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