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陂
涉海波涛险,登山足力疲。
胡为赤鉴游,海角山之涯。
崎岖乱石间,况复乘船危。
兹游固有意,访古伤今时。
荒陂存遗迹,缺处十丈馀。
父老向我言,先畴为农师。
当时大父行,相与築此堤。
堤成百物丰,师承及见之。
稻蟹不论钱,竞敢论糠秕。
一朝坏不修,惊心作鼓鼙。
田家岁作苦,土狭何由支。
忆昔禾黍地,石水数斗泥。
前功嗟已废,继者今其谁。
曾闻部使者,询问及故基。
水利固可究,具文怨徒欺。
又闻动农吏,楚楚多奇姿。
朝游暮始还,山水穷清晖。
有念不及此,但见冠盖飞。
公家争相斂,星火惊文移。
农无地可耕,岁入何从亲。
今幸长官贤,顾言拯我饥。
作书白太守,经营得如茲。
珍重父老言,岂为儿童戏。
皇华如观风,此老诚可资。
胡为赤鉴游,海角山之涯。
崎岖乱石间,况复乘船危。
兹游固有意,访古伤今时。
荒陂存遗迹,缺处十丈馀。
父老向我言,先畴为农师。
当时大父行,相与築此堤。
堤成百物丰,师承及见之。
稻蟹不论钱,竞敢论糠秕。
一朝坏不修,惊心作鼓鼙。
田家岁作苦,土狭何由支。
忆昔禾黍地,石水数斗泥。
前功嗟已废,继者今其谁。
曾闻部使者,询问及故基。
水利固可究,具文怨徒欺。
又闻动农吏,楚楚多奇姿。
朝游暮始还,山水穷清晖。
有念不及此,但见冠盖飞。
公家争相斂,星火惊文移。
农无地可耕,岁入何从亲。
今幸长官贤,顾言拯我饥。
作书白太守,经营得如茲。
珍重父老言,岂为儿童戏。
皇华如观风,此老诚可资。
现代解析
这首诗《西陂》通过一位老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水利兴衰与农民苦难的故事,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以下用现代视角解析它的核心内容:
1. 艰辛的探访之路
开篇用"涉海波涛险,登山足力疲"描写诗人艰难跋涉来到西陂,暗示这个地方偏僻荒凉。老人说这里曾是祖先带领修建的堤坝("先畴为农师"),当年堤坝建成后丰收景象宛如童话——稻米螃蟹多到不用论价,连糠秕都无人计较。
2. 从繁荣到衰败的对比
通过"稻蟹不论钱"和"田家岁作苦"的强烈对比,展现水利荒废后的惨状:土地贫瘠("石水数斗泥")、农民无地可耕。老人痛心地用"惊心作鼓鼙"比喻堤坝损坏的声音像战鼓,暗指灾难来临。
3. 讽刺官僚形式主义
诗中揭露官员的虚伪:上级派人调查水利("询问及故基"),却只做表面文章;农官们穿着光鲜("楚楚多奇姿"),整天游山玩水,看到农民赋税文书却催得火烧眉毛("星火惊文移")。
4. 微弱的希望之光
结尾出现转机:新来的地方官愿意为民请命("作书白太守")。老人郑重地说这些回忆"岂为儿童戏",强调这是血泪教训,最后两句暗示希望朝廷考察民情时能重视这样的真实声音。
诗歌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像一部纪录片,记录了:
- 水利工程对农业的生死攸关
- 官僚腐败如何摧毁民生
- 底层百姓的坚韧与智慧
至今读来仍能引发共鸣,特别是关于"面子工程"和"真抓实干"的对比,堪称古代版的"形式主义批判"。
余复
福州宁德人,字子叔。光宗绍熙元年进士第一。后入史馆,兼实录检讨,官至秘书郎。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