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诗会,梁东先生即席吟诵辛弃疾《南乡子》,慷慨悲凉,真天地间元音也。爰次韩退之《寒食日出游》韵,敬赋长古呈寄
沈侯作诗究声病,此事唐人意转盛。
拥鼻浩浩讽洪流,风度才情交相映。
梁公岂得不传传,造诣动与古人竞。
绝代稼轩豪放词,纷纷羸尪那得咏。
元气淋漓推公能,叔世高吟堪矫正。
南渡英雄敌曹刘,北望抚髀时难更。
响遏行云弥六合,唾壶击碎讵委命?
末路转以才人鸣,千古一例资谈柄。
弥天悲愤藉谁宣,泣下数行为公庆。
固知声音能入人,感物翻生桑梓敬。
海峰论文重诵哦,因声求气入幽夐⑴。
此意惜抱殊广之,法门不二自作圣⑵。
湘乡画像礼惜翁,雄伟深远得还并⑶。
先正遗法嬗后学,公其承之抑天性⑷?
从来声音与政通,理乱何知觇气横。
方今大圜厄阳九,举世滔滔滑欲迸。
礼崩乐坏为物役,簠簋不饬孰自镜?
乱世之音怨以怒,桑间濮上征乖政。
一扫淫哇岂无时,颓风当挽角弓劲。
公力倡之吾其从,黄钟大吕终当令。
拥鼻浩浩讽洪流,风度才情交相映。
梁公岂得不传传,造诣动与古人竞。
绝代稼轩豪放词,纷纷羸尪那得咏。
元气淋漓推公能,叔世高吟堪矫正。
南渡英雄敌曹刘,北望抚髀时难更。
响遏行云弥六合,唾壶击碎讵委命?
末路转以才人鸣,千古一例资谈柄。
弥天悲愤藉谁宣,泣下数行为公庆。
固知声音能入人,感物翻生桑梓敬。
海峰论文重诵哦,因声求气入幽夐⑴。
此意惜抱殊广之,法门不二自作圣⑵。
湘乡画像礼惜翁,雄伟深远得还并⑶。
先正遗法嬗后学,公其承之抑天性⑷?
从来声音与政通,理乱何知觇气横。
方今大圜厄阳九,举世滔滔滑欲迸。
礼崩乐坏为物役,簠簋不饬孰自镜?
乱世之音怨以怒,桑间濮上征乖政。
一扫淫哇岂无时,颓风当挽角弓劲。
公力倡之吾其从,黄钟大吕终当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参加天柱山诗会时,听到梁东先生朗诵辛弃疾《南乡子》后有感而作。全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豪放诗风的推崇和对当下文坛风气的忧虑。
诗歌开篇先拿沈约(南朝诗人)和唐代诗人对比,说唐代诗人更注重诗歌的声律美。接着称赞梁东先生的朗诵技艺高超,能与古人比肩。然后重点夸赞辛弃疾的词作气势磅礴,批评当时文坛上那些柔弱无力的作品根本没法比。
中间部分用"南渡英雄"指代辛弃疾,说他像三国英雄曹操、刘备一样有气概,但壮志难酬只能靠写词抒发悲愤。这里用"唾壶击碎"的典故,生动表现了辛弃疾的豪情与无奈。
后半段转向议论,强调好诗应该气势雄浑、内容深刻。作者批评当下社会礼崩乐坏,文坛上充斥着柔靡之音,就像古代亡国之音"桑间濮上"。最后表达决心,要和梁东先生一起倡导雄浑正大的诗风,相信黄钟大吕(指正大高雅的乐曲)终将重回文坛。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比作"元气淋漓",把当下浮华文风比作"纷纷羸尪"(瘦弱无力),形象鲜明。最后用"黄钟大吕"作结,既呼应开头对雄浑诗风的推崇,又表达了对重建健康文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