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古十四首 其七

楚昭达理,曷罹丧殃。股肱谗慝,令尹子常。贼虐邓宛,夺民之良。

蔡以裘佩,唐以纮骦。三年淹恤,宠赂莫章。柏举战败,于郑遁藏。

曷磔其体,曷斧其吭。斯人逃罪,国无纪纲。所贵哲后,区别奸良。

瓦也是庸,何怪奔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楚国历史上一个昏君楚昭王的故事,用他的失败教训警示后人。

开篇说楚昭王表面上懂道理,为什么国家还是遭殃?因为他重用奸臣令尹子常。这个奸臣残害忠良(邓宛),抢夺百姓财产,还勒索邻国(蔡国献裘佩、唐国献宝马)。三年间朝廷腐败成风,贿赂横行。最终在柏举之战惨败,楚昭王只能逃到郑国躲藏。

诗人愤怒质问:为什么没把这个奸臣千刀万剐?这种祸国殃民的人逃脱惩罚,国家就没了法度。真正英明的君主,必须能分辨忠奸。像楚昭王这样把瓦片当美玉重用(比喻用错人),国家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全诗用历史案例说理: 1. 领导用错人的代价是亡国 2. 腐败不整治就会酿成大祸 3. 对祸国者必须严惩 4. 明君的核心能力是知人善任

语言直白有力,像"何不剁了他""何不砍他喉咙"这种激烈质问,让警示效果更强烈。最后用"把瓦当宝"的比喻,生动说明昏庸用人必致败亡的道理。

陈第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别署五岳游人。连江(今福建连江)人。陈第是我国杰出军事家、旅游家、音韵学家,他著述甚丰,除《一斋诗集》、《两粤游草》、《五岳游草》外,《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