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宴集陈拙脩西轩

飞霰夜仍集,寒飙鸣近林。
感君玉壶酒,微昏忽盈襟。
中庖出丰膳,剧饮成讴吟。
宾言无多酌,主称宜再斟。
人生亦奚为,所愿常盍簪。
何必候离间,临风想徽音。
顾惭悠悠者,辱此惠爱深。
穷匮不能答,嘿嘿以铭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夜朋友聚会的温馨场景,表达了人生短暂、珍惜情谊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环境与氛围 诗的开头用"飞霰夜仍集,寒飙鸣近林"描绘了冬夜飘雪、寒风呼啸的景象,但屋内却是"玉壶酒""丰膳"的热闹场面。这种外冷内热的对比,烘托出朋友相聚的温暖。

2. 宴饮细节 诗中生动记录了主客互动的有趣场景:客人说"少喝点",主人却坚持"再来一杯"。这种生活化的对话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人聚会时的真实氛围。

3. 人生感悟 诗人由宴会引发思考:人生短暂,能常与知己相聚就是幸福("所愿常盍簪")。他反对刻意保持距离的交往方式("何必候离间"),认为真挚的情谊更珍贵。最后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然不善言辞,但会把这份情谊铭记在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冬夜寒景反衬友情的温暖 - 通过饮酒对话展现真实的生活情趣 - 从日常聚会升华到对友情的深刻思考 - 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情,容易引起现代人共鸣

诗人告诉我们:在寒冷的世界里,真挚的友谊是最温暖的慰藉。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古今相通,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