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展开,通过讨论山泉的"功德"来探讨人生哲理。
开头两句像是朋友间的闲聊:你说山上的泉水有什么特别功效呢?诗人用"功德"这个词,把普通的泉水比作能普度众生的圣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
中间四句是泉水的回答:它能解暑降温(热尽自清凉),能把苦味变甘甜(苦除即甘滑)。但转折来了——这泉水其实常被游人嫌弃(颇遭游人病),只能用破瓢舀着喝(时取破匏挹)。这里用"破瓢"这个细节,暗示泉水并不受重视。
最后两句点明哲理:泉水虽然能暂时消除口渴的"烦恼",但人们内心的忧虑(凛然终在臆)依然存在。就像现代人喝再好的饮料,也解不开心里真正的烦恼。
全诗妙在把普通的山泉写得像一位智者,用水的特性比喻人生——外在的享受只能暂时缓解,内心的平静才是根本。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就像山泉本身一样清澈见底又回味甘甜。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