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六十五
休去歇去,绝言绝虑。
廓无所依,妙无所住。
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
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
藏身白云云外家,著脚青山山下路。
宛转穷通,旁参回互。
十成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挝荼毒鼓。
肯触气于死蛇,要捋须于猛虎。
却借其功,不谋而遇。
枯木龙吟而起云,南山豹变□披雾。
律入春筒,影流晓户。
百亿仪分,三千体露。
大经掇出于微尘,古佛相交于露柱。
历代诸祖只个生涯,一切众生同时灭度。
大用石火迟,全机电光遽。
哆哆和和也问若剪答如裁,轰轰磕磕也喝如雷棒如雨。
洞山佛对三斤麻,赵州衫重七斤布。
道火不我烧唇,道水不我濡裤。
无是无非,何规何矩。
柱杖子里许将来,钵袋子那时分付⑴。
廓无所依,妙无所住。
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
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
藏身白云云外家,著脚青山山下路。
宛转穷通,旁参回互。
十成收得返魂香,一等来挝荼毒鼓。
肯触气于死蛇,要捋须于猛虎。
却借其功,不谋而遇。
枯木龙吟而起云,南山豹变□披雾。
律入春筒,影流晓户。
百亿仪分,三千体露。
大经掇出于微尘,古佛相交于露柱。
历代诸祖只个生涯,一切众生同时灭度。
大用石火迟,全机电光遽。
哆哆和和也问若剪答如裁,轰轰磕磕也喝如雷棒如雨。
洞山佛对三斤麻,赵州衫重七斤布。
道火不我烧唇,道水不我濡裤。
无是无非,何规何矩。
柱杖子里许将来,钵袋子那时分付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修行境界,用生动的画面和比喻传递了禅宗思想的核心。以下是通俗易懂的解析:
1. 放下执念,回归自然
开头"休去歇去,绝言绝虑"直接点明主题:停止忙碌与杂念,像白云飘在天空("藏身白云云外家")、脚步踏在青山小路("著脚青山山下路")一样自在。诗人用"枯木龙吟""南山豹变"等自然意象,比喻人放下执念后焕发的生命力——枯木能生云,山雾散尽现真容。
2. 修行不是逃避,而是直面现实
诗中提到"捋须于猛虎""触气于死蛇",暗示真正的修行者不惧怕危险或困境。就像"荼毒鼓"(一种警示世人的鼓声)和"返魂香"(唤醒迷途的香气),修行是为了更清醒地活在当下,而非躲进虚幻。
3. 打破常规的智慧
"无是无非,何规何矩"强调超越对错框架。禅宗常用生活物品比喻深意,比如"三斤麻""七斤布"看似无厘头,实则说真理藏在平凡中。就像"柱杖子""钵袋子"这些日常用具,真理就在眼前,只需用心体会。
4. 万物相通,瞬间永恒
"大经出于微尘"说浩瀚佛法藏在一粒沙中;"古佛相交于露柱"指佛性存在于普通木柱里。最后"轰轰磕磕"的雷雨比喻顿悟的震撼——真理可能在一棒喝、一闪电间突然领悟。
全诗用跳跃的意象和矛盾的语言(比如"死蛇""猛虎"并列),模仿禅宗"不立文字"的风格:真理无法用逻辑说清,但可通过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感知。它鼓励人摆脱思维束缚,像感受春风秋雨一样直接体悟生命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