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 画菊(丁卯至癸酉(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三))
悄西风、将恨上毫端,枯香又吹醒。
看烟鬟亚月,清姿涴露,小劫曾经。
莫道融冰研粉,辛苦缀寒英。
不是霜华冷,倩影谁凭。
一自东蓠秋老,便几番风雨,几度飘零。
叹孤芳日暮,无复旧娉婷。
待折取铜瓶深护,怕萧疏已失故园情。
凄凉感,把悲秋泪,洒向丹青。
看烟鬟亚月,清姿涴露,小劫曾经。
莫道融冰研粉,辛苦缀寒英。
不是霜华冷,倩影谁凭。
一自东蓠秋老,便几番风雨,几度飘零。
叹孤芳日暮,无复旧娉婷。
待折取铜瓶深护,怕萧疏已失故园情。
凄凉感,把悲秋泪,洒向丹青。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菊花为引子,道出了人生沧桑与孤独感。上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菊花:西风悄悄吹来,仿佛把愁绪都凝聚在画笔上,让干枯的菊花香再次苏醒。月光下菊花如女子发髻低垂,清丽的姿态沾着露水,像是经历过磨难。词人说,别以为画菊只是简单调色,那是在寒风中一点点拼凑出的坚韧。若不是秋霜的冷冽衬托,谁能懂得菊花傲然独立的美?
下阕转入更深的人生感慨:自从陶渊明采菊的东篱秋尽,菊花就经历无数次风雨摧残,日渐凋零。可叹这孤傲的花儿在暮色中,再不复从前的美好姿态。想折一枝插瓶保护,又怕失去它原本在故园的风骨。最后词人将凄凉心绪化作泪水,洒在画菊的丹青上——这里菊花已成精神寄托,画菊实为画心,用艺术定格那份无法挽留的倔强与孤独。
全词妙在"以菊写人":表面咏菊,实则写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1927-1933正值国内战乱)的坚守与无奈。菊花的"枯香""孤芳",恰似文人破碎却不肯屈服的理想;"怕萧疏已失故园情"更暗含对文化根基流失的忧虑。最后"洒泪丹青"的举动,传递出用艺术对抗时间残酷的悲壮,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看到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