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潍县

昨发胶水涘,遥遥去黔陬。
村落少人烟,天寒路途修。
板扉当昼闭,馀烬痕尚留。
两三老寡妻,相语双涕流。
往春殖二麦,贼众来南州。
麦田为战场,麦苗饲马牛。
无麦犹尚可,秋复遇虔刘。
少壮为贼役,老弱死道周。
有魂不可招,无骨将安收。
官死有馀荣,令名垂千秋。
兵死有厚恤,皇恩一何优。
惟此农民死,灭若浮水沤。
下有子冲幼,上有母白头。
业失未能复,官赋未能休。
死者长已矣,生者恒殷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农村的悲惨画卷,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农民的苦难。

开篇写诗人从胶水出发,一路看到的都是荒凉的村落,天寒地冻,路上几乎没有人烟。白天村民们都紧闭着木板门,屋里只剩下些微的火堆余烬。几个老寡妇聚在一起说话,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接下来解释了村民苦难的原因:去年春天种的麦子,因为南边来的贼寇把麦田当战场,麦苗都被战马吃光了。没有麦子还算小事,秋天又遭遇劫掠。年轻力壮的被抓去当苦力,老弱病残的死在路边。死去的人连魂魄都招不回来,尸骨也无人收殓。

最让人心酸的是对比:当官的死了还能留个好名声,当兵的死了家属能得到优厚抚恤,只有农民死了就像水泡一样消失无踪。他们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田地荒废了,官府的赋税却还要继续交。死去的人永远解脱了,活着的人却要一直承受这份痛苦。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在讲一个亲眼所见的故事,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遭遇的深切同情。通过对比不同人的命运,更凸显出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悲惨处境。这种白描手法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无奈与绝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