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秀禅人
南能北秀同一师,朝参暮请同一时。
胡为分宗作南北,匹似骨肉成乖离?只缘见性有差别,究
竟也知无二说。
明镜非台火里沤,菩提有树空中橛。
丈夫岂肯师于心,便从陆地甘平沉。
直是循流了源委,三乘教外求知音。
空室老矣无机智,吃饭有时忘却箸。
因子凌晨觅赠言,掇笔不觉书长句。
胡为分宗作南北,匹似骨肉成乖离?只缘见性有差别,究
竟也知无二说。
明镜非台火里沤,菩提有树空中橛。
丈夫岂肯师于心,便从陆地甘平沉。
直是循流了源委,三乘教外求知音。
空室老矣无机智,吃饭有时忘却箸。
因子凌晨觅赠言,掇笔不觉书长句。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禅宗的故事,核心是说修行方法不同但本质相通。就像南方的慧能和北方的神秀虽然同出一个师父,却分成两派,搞得像亲兄弟闹分家一样。作者觉得这种分裂很没必要——就像镜子不在台子上、火里冒泡这些禅宗典故,表面看着矛盾,其实都在说同一个道理。
诗中吐槽那些死磕教条的人("丈夫岂肯师于心"),说他们像在旱地上硬要潜水。真正聪明的人会顺着水流找源头,跳出经书框框找知音。最后作者自嘲年纪大了脑子不灵光("吃饭有时忘却箸"),但有人清早来求教,他还是忍不住写了这首大实话。
全诗妙在把深奥的禅理说得像唠家常,用"骨肉乖离""吃饭忘筷子"这种生活化比喻,把"明镜非台""菩提非树"这些玄乎的禅语解释得接地气。最后落脚到"三乘教外求知音",其实就是告诉读者:别纠结门派之争,真理往往在规矩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