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河南抚臣各奏报得雨
北地春雨艰,雨足必收麦。
青豫麦为秋,更复赖甘泽。
所欣数年来,如膏每盈尺。
至于畿辅地,春旱例自昔。
十年九不雨,云汉赋何益。
惟待夏霖沛,可冀苗之硕。
去年夏苦暵,如焚日忧迫。
三冬雪未足,举趾伊朝夕。
安得及兹晨,优渥遍广陌。
嗟嗟我农夫,多劳而鲜获。
休徵致未能,返已深自责。
青豫麦为秋,更复赖甘泽。
所欣数年来,如膏每盈尺。
至于畿辅地,春旱例自昔。
十年九不雨,云汉赋何益。
惟待夏霖沛,可冀苗之硕。
去年夏苦暵,如焚日忧迫。
三冬雪未足,举趾伊朝夕。
安得及兹晨,优渥遍广陌。
嗟嗟我农夫,多劳而鲜获。
休徵致未能,返已深自责。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北方春旱为背景,表达了乾隆皇帝对农民艰辛生活的体恤和自责之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先写北方春雨珍贵("北地春雨艰"),点出雨水对小麦收成的重要性。山东河南一带把麦收当作"秋收",更凸显雨水对农业的关键作用。
2.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令人欣慰和担忧的现实:虽然这几年雨水充足("如膏每盈尺"),但京城周边("畿辅地")却延续着"十年九旱"的困境。去年夏天大旱("苦暵")让皇帝日夜忧心,冬天又缺雪,春耕在即却缺水。
3. 最后转向抒情,皇帝感叹农民"多劳而鲜获"的艰辛,将天灾归咎于自己治国不力("返已深自责"),体现了一个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关怀。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平实的语言记录民生疾苦,如"如焚日忧迫"生动写出旱情紧迫
- 通过"嗟嗟我农夫"等感叹句,展现统治者罕见的同理心
- 最后"自责"的转折,打破了传统歌功颂德的套路,显得尤为真诚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民之心,让读者看到一个帝王难能可贵的民生情怀。这种将天灾与自身责任联系起来的反思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