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一个人深夜生病时的感受,展现了疾病带来的身心煎熬与自我宽慰的过程。
前四句用声音和光线营造出深夜氛围:傍晚蟋蟀声此起彼伏,秋夜的凉气中夹杂着萧瑟的风声。透过窗户能看到微弱的亮光,那是天上错落分布的星光。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辗转难眠的夜晚。
中间六句直白地描写病痛体验:裹着被子睡不着,耳朵听到的和眼睛看到的都让人更加心慌。稍微犯困就开始说胡话,勉强支撑时精神也是恍惚的。这里用"说梦话""头晕目眩"这样具体的症状,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病人的痛苦。
最后四句是病人的自我开解:诗人把生病比作水火失调的自然现象,认为人体和天地一样都有运行规律,好坏交替很正常。只要坚持忍耐,等病气消散自然就会康复。这种将个人病痛与自然规律类比的思考方式,既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观,也展现出面对疾病时的积极心态。
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和真实的心理活动,把一次普通的生病经历写得既真实又富有哲理,最后以乐观的态度作结,让人看到痛苦中的智慧与韧性。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