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庚申四月十三日,江邑失守,东乡民团未散,虽连获胜仗,然早知势不可支,祸临旦夕矣。端午日,犹率族人诣祠祭献,悲号永别。至六月十一日,果掠华墅。自后贼踪不绝,居民东奔西窜,十室九空。忽忽经年,又值端午

去岁值今辰,挥泪别先祖。
今岁更流离,客舍逢端午。
蘋藻不克荐,魂梦谒祠宇。
有家不得归,避敌如避虎。
一年复一年,春风又夏雨。
令节徒徘徊,聊以酌村酤。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在战乱中的真实经历,读起来像一位老人在和你面对面诉说他的痛苦。

第一段讲去年端午节,作者含着泪在祠堂和祖先告别,因为他知道敌人马上要打过来了。果然一个多月后敌人就烧杀抢掠,老百姓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命。这里用"祸临旦夕"四个字特别有画面感,就像看到乌云压顶,灾难马上就要降临。

第二段是今年端午节,作者已经无家可归,只能在临时住处过节。他想祭祀祖先,却连最普通的祭品(蘋藻)都找不到,只能在梦里回到祠堂。这里用"避敌如避虎"这个比喻很生动,把敌人比作吃人的老虎,说明老百姓的恐惧。

最后几句最让人心酸。时间一年年过去,春天变夏天,节日还在,但一切都变了。作者只能在小酒馆里喝闷酒,用"令节徒徘徊"这句话,把端午节拟人化,好像节日也在为他感到无奈。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记流水账,但正是这种平实的记录,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特别是两个端午节的对比,去年还能在家祭祀,今年却流离失所,这种时间上的呼应特别打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