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紫阳山顶
秋光瞩明远,翘彼紫阳山。
紫阳绝攀跻,巘崿云汉间。
威夷蹯曲径,诘侧桧柏环。
扪萝傍其隩,轮转随之湾。
迢递高峰上,前后相推扳。
仰瞻天尺五,平看鸟飞还。
孤云浮禹阁,远霭郁仙关。
下观乔木杪,商飙开芳颜。
六川逶迤到,双虹扬回澜。
倒影浸城雉,万户一丸圜。
登临寄所思,而得开心顽。
总计浮生内,能知几日闲。
婆娑嗟日暮,归途兴未删。
紫阳绝攀跻,巘崿云汉间。
威夷蹯曲径,诘侧桧柏环。
扪萝傍其隩,轮转随之湾。
迢递高峰上,前后相推扳。
仰瞻天尺五,平看鸟飞还。
孤云浮禹阁,远霭郁仙关。
下观乔木杪,商飙开芳颜。
六川逶迤到,双虹扬回澜。
倒影浸城雉,万户一丸圜。
登临寄所思,而得开心顽。
总计浮生内,能知几日闲。
婆娑嗟日暮,归途兴未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登上紫阳山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壮丽秋景与人生感悟的交融。
开篇用"秋光瞩明远"直接点明时节——秋高气爽的日子,远望紫阳山巍峨耸立。接着用"绝攀跻""云汉间"等词夸张形容山势险峻高耸,仿佛直插云霄。登山过程写得很有画面感:蜿蜒曲折的山路(威夷蹯曲径)、环绕的松柏(诘侧桧柏环)、需要抓着藤蔓前行(扪萝傍其隩),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亲历攀登过程。
登顶后的视野最为精彩:先写高空视角——天近得仿佛伸手可触(天尺五),飞鸟在脚下盘旋;再写远眺之景——孤云漂浮在禹王阁上,仙关笼罩在薄雾中;向下看则是树木顶端随风摇曳(商飙开芳颜)。最震撼的是俯瞰全景:六条河流如绸带蜿蜒,双桥似彩虹横跨,整座城池倒映水中,万家灯火缩成一个小圆点(万户一丸圜)。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思想升华。作者在登高畅快之余(开心顽),突然感慨人生短暂(能知几日闲)。虽然太阳西沉该下山了(婆娑嗟日暮),但游览的兴致仍未消退(兴未删),这种矛盾心理非常真实。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用"仰视-平视-俯视"的多角度描写,像无人机航拍般展现立体秋景;二是把登山的新鲜感、观景的震撼感、以及突然涌上心头的人生感叹自然串联,让山水诗有了思想深度。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明明玩累了却舍不得结束"的心情,现代人旅游时也常有类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