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青云亭"的古亭及其周边景色的变迁。
前四句写青云亭原本的位置:亭子坐落在东南角(巽隅),脚下是蜿蜒的旴江,对面是灵秀的山谷(灵谷),就像被山水环抱着。这里用"怀抱""襟裾"这些衣物部位的比喻,让山水显得亲切可感。
中间四句写百年后的荒芜景象:亭子周围杂草丛生(草茀),野葵和荆棘(兔葵、榛芜)胡乱生长。诗人登上附近的问安堂远眺,依然能感受到山间的清爽气息(爽气俱)。
后四句写重建后的新貌:亭子修缮一新(翚飞,形容屋檐如鸟展翅),高耸入云仿佛与云中野鸭(云凫)相接。回头望见城郭繁华,但最美的还是那五座山峰,连画都画不出它的神韵。
全诗通过"荒废-重建"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永恒魅力(山水始终清秀),又暗含人世变迁的感慨。最后用"画不如"三字,巧妙道出自然之美远胜人工的艺术感悟。诗中"怀抱""襟裾"等拟人化描写,以及"翚飞""云凫"等生动比喻,都让景物充满灵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