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病中老人写给好友朱熹的回信,字里行间透着秋日的萧瑟与人生的感慨。
开篇"病枕经年"四个字就让人揪心——老人已经卧病在床好几年了。看着满院飘落的枫叶,又到了令人伤感的秋天。这时收到老友来信,仿佛见到了故人面容,但读完信反而更添愁绪。这里用"书来如见旧人面"的比喻特别生动,把收到书信时那种亲切感写得活灵活现。
中间四句是全诗的灵魂。老人虽然病弱,却仍为国家的命运忧心,愁白了头发;虽然一生钻研经典,却觉得愧对古代圣贤。这种"忧国"与"穷经"的矛盾心理,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既放不下家国情怀,又对自身成就不够满意。
最后两句像是自我宽慰:老友啊,别想着邀我去武夷山相聚了,我这把老骨头已经决定在此终老。表面是拒绝邀约,实则透露出对衰老的无奈接受。那个"甘心"用得尤其耐人寻味,看似洒脱,细品却带着说不尽的苍凉。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病榻、枫叶、白发构成灰暗的底色,而"忧国""穷经"的赤忱又为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感——不掩饰病痛,不伪装豁达,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老人,在生命秋天里的所思所感。
石斗文
(1129—1189)越州新昌人,字天民。石公揆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任临安府学教授。丞相史浩荐其学行,迁枢密院编修。虽非谏官,而能抗论朝政,为宁宗所嘉奖。迁知武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