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斋居

迁坐此致斋,封土将举祭。
当春虔祈春,因地凛事地。
端居敕政务,萦念筹民计。
吁兹畿辅间,连岁遭灾沴。
麦收斯更要,藉以青黄继。
仍吁大田登,庶稍复元气。
三时尚遥遥,时若安可必(叶)。
微诚讵能通,厚贶实深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在春天斋戒时写下的,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和对农业丰收的期盼。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斋戒中的忧思
皇帝在春天搬进斋宫居住,准备祭祀土地神。但他没有只想着仪式,而是惦记着老百姓的生计。就像现代领导在重要会议前仍牵挂民生问题一样。

2. 灾荒的阴影
诗中提到京城周边连年遭灾,特别担心麦子收成——因为青黄不接时,麦收就是百姓的"救命粮"。这就像现在遭遇旱涝灾害时,人们最关心粮食价格会不会涨。

3. 双重的期盼
皇帝既盼着眼前的麦子有好收成,让百姓能熬过饥荒;又希望秋粮能丰收,让国家恢复元气。这种心情就像农民既盼着早稻能收,又担心晚稻长不好。

4. 无奈与祈求
最后几句很真实:虽然知道真诚祈祷不一定能换来风调雨顺,但还是抱着希望。就像我们明知天气预报不准,种地时还是忍不住看天。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皇帝没有摆架子,而是像普通人一样为吃饭问题发愁
- 用"青黄继"这样接地气的说法,让人一看就懂粮食的重要性
- 既有领导者的责任感,又带着人力难胜天的无奈,显得真实动人

它告诉我们:无论古今,吃饭问题永远是最根本的民生大事;而真正的领导者,就该把百姓的饭碗放在心上。

0